close

我不是說用不同的方式回家,我說的是變成「不一樣」的身分回家。
我要回到家裡時是一個『不一樣』身分的人,
我,克勞蒂雅‧金凱德,回家的時候和出來的時候已經不一樣。


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1967)
Frankweiler

E. L. Konigsburg
《天使雕像》
鄭清榮

  一個厭倦當模範生、一成不變的作息和不公平待遇的愛享受的12歲姊姊縝密地計畫一次的離家出走,從地點的選擇、開始存零用錢和挑選同伴到選定日期及裝備指示都反映了她的深思熟慮。帶著喜歡複雜卻對錢斤斤計較的小器鬼9歲弟弟躲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開了兩人並肩合作的蹺家探險,意外地被一座天使雕像的身分之謎牽引了過去,試著解開雕像的祕密而產生更多新的祕密,是這趟旅程的禮物。

  住在博物館裡每天都可以挑不同的古董床睡覺,也可以近距離接觸好幾百年的雕像和繪畫;但床單有霉味,而且又硬又冰冷;在博物館裡洗澡吃飯也不方便,姊弟兩離家出走只能在預算緊迫下解決三餐問題,冬夜晚上進入噴水池洗澡只有冷水但發現池底意外之財,偷渡髒內衣褲和襪子到街上洗衣店;還要隨時注意躲警衛,算好最後時間溜進館內;雖然不用上學,但要能為自己安排每天的學習可不容易,尤其是遇到班上的同學也來參觀博物館……還想知道更多住在博物館的新發現嗎?「祕密」都在這本書裡!

  在壓力下萌生逃離的熱切渴望,開始追尋對自己內在生命最重要的寶物,這趟探險可能存在於各個階段,也可能以各種不同追求形式表現出來。共同旅行的超近距離瞭解可能讓彼此更親密,也可能從此視同陌路。這一對姊弟,在衝突中尊重各自的優勢能力,跟過去幾年的相處而比,這一段時間反而增長了更多對彼此的關心和愛,也打破了自己既有的慣性和原則。

  作者從兩個孩子的內心出發,對比強烈地用一位82歲老婦人的敘事觀點(還不時穿插自己的口白)來描述,結合藝術的接觸,以藝術家最初靈感的手稿之珍貴來肯定孩子對成長的追尋之萌芽。故事中處處都佈滿了線索,但是我是後見之明人,讀完整本小說後前翻後翻才串起刻畫在字裡行間的痕跡。

  這本是貓頭鷹少年小說讀書會2008.11.25佳琦導讀的書,這位作者在我們這期的讀書會就出現兩次囉!還找到網路上針對她的作品的分析〈少年小說作家柯尼斯柏格綜論〉。大家對館方尊重而有禮的回信給小孩印象深刻,給我們這種常常把小孩當「小孩」 的「大人」一劑醍醐! 

  我突然想到小時候的離家出走,因為媽咪的離家出走總是天天在家哭的我,有一次決定整理行囊逃出只剩爸爸和三個小孩的家,那時還找QQ一起逃家,走到和住在小阿姨家的媽咪一起過了一陣子的生活;最後,爸爸媽媽一起買的房子那個我永遠記得地址的家破裂了,從此以後,我曾寄住在小阿姨家一年,再和媽咪、QQ、為為被頭份三舅收養,媽咪買下大姨丈家產的大樓一間公寓,然後就是臺北二舅買下一間公寓提供我們母子四人經濟大支柱。我失去了原本看似完整的家,我也多了很多家,緊急支援和隨時提供溫暖家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姜佩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